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7 \345\246\202\344\275\225\346\217\220\345\215\207\345\221\230\345\267\245\347\232\204\344\270\252\344\272\272\350\203\275\345\212\233\357\274\237.m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7 \345\246\202\344\275\225\346\217\220\345\215\207\345\221\230\345\267\245\347\232\204\344\270\252\344\272\272\350\203\275\345\212\233\357\274\237.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894f0b53 --- /dev/null +++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7 \345\246\202\344\275\225\346\217\220\345\215\207\345\221\230\345\267\245\347\232\204\344\270\252\344\272\272\350\203\275\345\212\233\357\274\237.md" @@ -0,0 +1,125 @@ +上一篇文章,我们系统地探讨了如何提升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并从中明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提升团队战斗力的基础和前提,是提升员工的个体能力**。显然,如果一个团队中员工的个体能力都不提高,整体的战斗力又如何提上去呢? + +首先需要澄清一下:虽然我把个体能力这个要素放在了第一个来讲,而且也反复强调了个体能力是团队战斗力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你要提升团队战斗力的时候,就必须先从这个要素下手。**而应全面 review 团队建设六大要素,看看从哪个着手对你来说是事半功倍的,就从哪个要素去着手**。如果恰好员工个体的工作能力是当务之急,那么,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带给你一些启发。 + +要探讨如何提升员工的能力,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你要提升员工的什么能力? + +“工作能力”这个概念看似具体,其实在沟通中会产生很多误会和分歧。那么工作能力到底有哪些呢?这里我介绍一下关于“能力”的两个最常见的划分方法。 + +第一个分法,就是在这个专栏的第 7 篇文章中,我们探讨“管理自信”时提到的“能力三核”,把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具体可以参看专栏文章 07)。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大部分管理者希望员工提升的能力,是在“技能”这个层次,也就是员工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比如快速学习能力、进度控制能力等。 + +![](assets/17_01.jpg) + +“能力三核” + +第二个分法,是把做好一份工作的能力分为人格力量、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如下图)。 + +![](assets/17_02.png) + +工作能力三维视图 + +人格力量通常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某一情形时稳定的态度和表现,比如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积极正向、主动担当等等。这些人格力量对于个人能否搞定一件事情有时至关重要,但是培养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关键在于平时。 + +专业能力很容易理解,对于技术人来说,一般就是指技术能力。很多公司都有技术能力衡量标准和体系,用于评估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创业公司即使不会明文规定和实施这样的技术职级体系,但是一般也会参照这些大公司的要求和标准。所以,工程师专业能力的评价维度和标准相对于通用能力更加有据可循。 + +通用能力,每个人都会常常提起,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哪些能力算是通用能力。依我之见,你不需要去弄清楚这个模糊的概念,你只需要去定义一些你团队所重视的通用能力就好;入选你“通用能力清单”的这些能力,可以有效地帮你的员工做好工作。比如我会把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作为重要的通用能力,并和我的团队达成共识。 + +通过上面的分层次探讨不难发现,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的重点,会放在工作技能层面,包括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 +那么,要把这些能力提升到什么水准呢?或者说,其中的哪些能力够用就好?哪些能力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呢? +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得先请你回答一个问题:你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的初衷是什么呢? + +你也许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当然是为了做好工作了,这还有什么疑问嘛!” + +其实,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从来都是有双重标准的,一个标准是“及格”,另外一个标准是“优秀”。所谓“及格”,就是只要胜任工作的要求就好了;而“优秀”,除了胜任工作要求,还需要脱颖而出,超出团队普通表现,成为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 + +对于有些员工,你对他们的期待是把交代给他们的工作做好即可,所以侧重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达到专业能力的硬指标,目标是“胜任”,也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及格”,这是你期待的**下限**。 + +而对于另外一些员工,你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就不只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了,你还希望他们经过培养之后,能成为团队里的顶梁柱,这是你期待的**上限**。在这样的初衷之下,你不但对他们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还会对很多通用能力做出要求,比如目标管理、沟通协作等等,你甚至会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培养计划。 + +显然,不同的初衷决定了你制定什么样的标准,然后把这个标准写入员工的 IDP(个人发展计划),并双方达成一致,这就形成了个人能力提升的目标,是你们直接的一个“合作协议”。 +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 +关于做哪些事情来帮员工提升个人能力,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经验和偏好。但也不外乎“7-2-1”法则,即:10% 靠听课和看书自学,20% 靠相互交流和讨论,70% 靠工作实践。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盘点一下常见的学习方式或方法。 + +第一类,关于帮助员工自学。对于管理者来说,常见的做法有: + +组织员工参加培训; + +为员工推荐和购买书籍; + +提供学习文档、视频等; + +…… + +第二类,关于相互交流讨论。对于管理者来说,常见的做法有: + +组织兴趣小组、读书会等; + +技术分享交流会、代码评审会等; + +重点工作复盘,即 case study 等; + +…… + +第三类,关于工作实践。对于管理者来说,常见的做法有: + +授权和辅导。给员工独立负责重要工作的机会,并给予辅导和反馈。 + +调研工作项目化。即把调研学习的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 + +总结并内化。对于员工完成的重要工作,有必要请他们做一个工作总结,看看从中学到了什么。员工在这个总结和反思过程中的收获,甚至比总结的结果本身更重要。 + +…… + +你还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吗?欢迎给我留言继续交流。 +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对于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来说,**最关键的往往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学习的意愿**。对于很多团队来说,并不缺少学习的机制,而是没有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的员工总会是少数派,不只是公司的员工如此,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亦是如此,所以有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事情!” + +那么,作为管理者,你应该如何激发员工学习的动力和意愿呢?大体上可总结为如下三板斧:“推”“拉”“放手”。 + +**所谓“推”,就是给压力,推着他们学。** + +**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比如,在 1 周内熟悉某个业务并可以做开发。 + +**设置学习机制**。也就是强制要求遵守学习规则,并完成学习任务。 + +**peer pressure**。团队整体学习成长的氛围,会给不学习的员工带来压力。 + +**惩罚**。包括从绩效等级、晋升机会、调薪幅度等等,对于学习意愿低的员工有适当的“关照”。 + +**所谓“拉”,就是给方向,引导他们学。** + +**树立榜样**。把特别有学习意愿和成长快速的员工设为标杆人物,在团队内给予认可和奖励。 + +**配备导师**。有明确导师的新人和员工,更愿意请教问题并快速融入团队。也许有的管理者会说,“我们团队氛围很好,新人来了随便问谁都可以。”而事实上,有名义上的导师,比没有指明导师要好很多,“找谁都行”,即意味着没有人对此负责。所以,请为你团队成员配备导师,新人导师最好是团队内的,而资深员工的导师,可以找团队外更资深的人。 + +**给地图**。成熟的公司往往会有技术方面的“技能图”,作为管理者,你也可以为自己团队制定一个成长的“技能图”,并标记出重要等级。这样,团队成员就有了学习和成长的方向,知道该往哪里使劲了。 + +**所谓“放手”,就是给发挥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 +给员工勇挑重担的机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给员工承担责任的机会,让他们去负责一些有挑战的工作。 + +给员工自主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你的辅导仅限于在他们的决策之后给出看法和建议。 + +给员工信心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走弯路。因为很多经验都是踩坑儿踩出来的,所以不能一出问题就劈头盖脸一顿批,甚至是剥夺其做事的机会。 + +通常来讲,通过“推”“拉”“放手”,就可以激发很多员工的学习动力了,你甚至可以把学习和成长放入团队文化建设当中。当然,如果你要把学习作为团队文化的一部分,那就需要你自己首先有学习的“基因”。 + +最后,关于提升员工的能力,有两个信念特别重要。 + +**第一是相信员工能力的差异性**。即看到差异,重视丰富性。在工业时代,整齐划一、严格服从是团队管理的哲学;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创造力能为团队带来更大的价值。创造力往往来源于差异的碰撞,所以作为管理者,你要特别关注能力的丰富性,标准不能太单一。 + +**第二是相信团队能力的系统性**。即欣赏差异,重视互补性。员工能力的差异,往往是他们对于团队的独特价值所在,管理者就是要像一位音乐指挥家一样,把各种优势各异的人统筹在一起,演奏出美妙的乐章。正如优势理论中所说的,**所谓完美的团队,就是价值观相同,优势互补的团队**。所以,作为管理者,你要看到团队能力的系统性,不要把各个员工的能力割裂来看。 + +好了,对于如何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这个话题,我们就先聊到这儿。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三个步骤: + +首先,定义你所谓的员工能力; + +其次,设计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 +最后,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 + +你还有哪些好的经验和体会吗?欢迎留言分享。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8 \345\246\202\344\275\225\346\217\220\345\215\207\345\221\230\345\267\245\347\232\204\345\267\245\344\275\234\346\204\217\346\204\277\345\222\214\347\247\257\346\236\201\346\200\247\357\274\237.m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8 \345\246\202\344\275\225\346\217\220\345\215\207\345\221\230\345\267\245\347\232\204\345\267\245\344\275\234\346\204\217\346\204\277\345\222\214\347\247\257\346\236\201\346\200\247\357\274\237.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2dc98fe6 --- /dev/null +++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8 \345\246\202\344\275\225\346\217\220\345\215\207\345\221\230\345\267\245\347\232\204\345\267\245\344\275\234\346\204\217\346\204\277\345\222\214\347\247\257\346\236\201\346\200\247\357\274\237.md" @@ -0,0 +1,157 @@ +前面我们提到,一个团队战斗力的基础是每个个体的战斗力。只有每个个体员工都奋力向前,团队才有可能快速前进。那么如何提升每个个体的战斗力呢?这主要与两个要素有关,即**个体能力**和他**使用能力的意愿**,如果要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个体战斗力 = 个体能力 \* 个体意愿”。 + +关于如何提升员工的个体能力,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进行了探讨。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也就是很多管理者都头疼的员工激励问题。 + +员工激励是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一,为什么会让很多管理者头疼呢?他们大体上有如下几类说法: + +“没有头绪,无从下手。员工激励这事,想起来就做做,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 +“员工没有工作热情,怎么激励也提不起积极性,他们依旧我行我素。” + +“对员工激励效果最好的就是股权、晋升、调薪、奖金,我会向上级去争取,但是可能很难争取下来。” + +“没法左右加薪和奖金,只能是给员工画饼了,但是工程师对此都很无感。” + +还有很多说法,但是我们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如下三个问题: + +第一,**激励认知不系统**。不清楚激励都有哪些手段,以及如何使用,各种零散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 + +第二,**激励可用资源匮乏**。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不受自己掌控,画大饼的精神激励,员工又不买账。 + +第三,**激励达不到效果**。虽然激励的动作都做到位了,但是并没有收到激发员工动力的效果,或者效果不够令人满意。 + +接下来,我们依次看看这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 +**第一个问题,关于对激励的系统认知**。于此,我们比较熟知的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了,这个模型可以指导我们从人的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来激发动力,不过操作起来还是有点不太清楚该怎么做。 + +![](assets/18_01.png) + +马斯洛需求模型 + +所以,我更喜欢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 3.0》,他把驱动力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驱动力 1.0、2.0 和 3.0。 + +**驱动力 1.0**,是指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生存和安全的渴望**,需求层次处于“马斯洛需求模型”的最底层。这类驱动力在 200 年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主导地位,人们为了寻求生存下去的基本要素而努力。 + +当然,也并不是说现在就不能用了,这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比如上一代人就有个响亮的口号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怕什么?还不是怕找不到工作,吃不饱肚子!这其实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存的恐惧。 +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人们对这个层次的需求似乎已经默认能够保障,所以不再是关注重点,在企业员工激励中,也很少会用到。 + +**驱动力 2.0**,其基本哲学就是认为人们都是“**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所以采取的方案是“奖励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也就是人们经常念叨的“胡萝卜加大棒”。这是近 200 年来工业时代被广泛认同的激励方式,也是当前大部分管理者最常用的激励手段。 + +几乎在每一次管理培训课上,我都会邀请我班上的同学整理出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不出意外,你会发现大家呈现出的结论,80% 以上都是奖金奖品、升职加薪、口头表扬、通报表彰、出国旅游、加班费等,与此对应的惩罚就是罚款、批评等。 + +我问他们,“效果怎么样?”一般收到的回答是,“效果还不错,但就是越用效果越差。”不得不说,这是很正常的。 + +为什么正常呢? + +**因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这类驱动力最大的特点是来自外部刺激**。人对外部刺激的应对机制是增强免疫力,这个道理用在害虫身上就是提升“抗药性”。所以无论是用惩罚来“威逼”,还是用奖励来“利诱”,用多了就没效果了。古人早就告诫我们“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也是这个道理。 + +你可能会说,“既然‘善用恩者不妄施’,我以后就少奖励员工吧?”那就又因噎废食了。我认为还有一个“不妄施”的做法,就是把每一个奖励的意图都明确化以加强感知。除非是过节,否则就不要“撒胡椒面”,去搞所谓“阳光普照”奖。 + +我就拿“表扬”这样的小奖励来举例,表扬一个员工,若遵循下面这三个原则和要素就会让你的表扬效果倍增: + +**具体**。就是表扬的内容和原因要非常具体,让员工和团队都知道他是因为哪一两点得到了认可。比如“员工 A 非常主动及时地处理了一个线上故障”“员工 B 在带新员工方面成绩突出”等。这样做,大家就能够清晰地接收到你在倡导什么,而且还能有效防止对没有受到表扬的人造成负激励。如果你要是泛泛地说“A 很积极主动”“B 干得很不错”。其他人就会心里不爽:“我也很积极主动好吧,而且我项目干得也不错。”因此,表扬一定要具体。 + +**公开**。这个原则很简单,公开表扬有两大好处,一个是被表扬的同学受到了更大的激励;另外一个更大的好处是,你其实告诉了团队每个人,什么样的行为和价值观在你们团队是被认同和倡导的。因此,表扬要公开。 + +**及时**。所有的期待都有时效性,表扬及时,其实就是对员工的反馈要及时。一个不及时的表扬不但会让激励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会让团队成员很不理解,“这么点事,至于挖坟拿出来说吗!” + +好了,关于驱动力 2.0 的核心理念,以及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相信你已经领会到了。 + +接下来我们聊聊驱动力 3.0。 + +**驱动力 3.0**,目前在中国企业里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和开展,这和中国社会已经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人们开始追求幸福和意义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说驱动力 2.0 的核心是外驱力,那么驱动力 3.0 的核心就在于自驱力。 + +你可能会说,“胡萝卜加大棒”都搞不定,靠员工自驱岂不是更不靠谱?但我不得不告诉你的一个事实是:**用驱动力 3.0 的思路来激励员工,不是你愿不愿的问题,而是不可回避的选择**。 + +第一个原因是,驱动力 2.0 的效果还是会持续变差。一方面是因为用滥了,没有新意;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物质奖惩和别人的评价变得不如从前那么令人关注。很多 90 后职场人有着自己笃定的价值观。 + +第二个原因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员工的创造力更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而创造力需要更多的自主和差异。这一点和工业时代的理念几乎是相反的。在工业时代,员工恪守规则、不出差错更能体现其价值,所以**驱动力 2.0 的核心价值观是“顺从”;而驱动力 3.0 的核心价值观是“自主”**。显然,我们无法选择让信息时代倒流到工业时代,所以,就只有努力去掌握如何使用驱动力 3.0 的方法去激励员工了。 + +既然,驱动力 3.0 主要是指自驱力,那么,究竟怎么激发员工的自驱力呢?丹尼尔·平克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 +**第一,提升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即,给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感。 + +首先是**工作时间和地点上的自由度**。弹性工作时间,在互联网领域非常常见,这和互联网业务特别依赖员工创造力是分不开的。时至今天,还是有不少管理者抱怨员工总是迟到,如果他们管理的是知识型工作者,我一般会建议他们把焦点放在对结果的评价上,而不是把焦点放在员工的作息习惯上。应以结果为主线开展管理工作,而不是用控制来做管理,除非你们的行业性质更强调“服从”。 + +其次是**工作内容上的自由度**。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的工作内容。Google 原来有个“20% 自由时间”的策略,即员工有 20% 的工作时间可自由支配,很受工程师们的热捧。所以,你在做季度规划的时候,也可以聊聊员工的意愿,看看能否兼顾个人兴趣和工作要求。 + +最后是**工作方法上的自由度**。也就是员工可以自主选择工作的实现方法,这在技术人的日常工作中是非常常见的。 + +总之,一定的自由度会让员工更有自主掌控感,从而起到激发的作用。 + +**第二,提升员工专精度,让员工持续有成长**。这里的“专精”强调的不是要设定目标去成为某个“专家”,而是强调“自主投入”的过程,为员工创造愿意自主投入的条件,因为只有自主投入才能带来专精。那么,都要创造哪些条件呢? + +**明确的工作目标**。即,对员工的要求越清晰,他就越愿意投入努力。那么什么叫明确呢?以明确到他能着手执行为标准。 + +**目标要略有挑战**。即,对员工的要求要有一定挑战,但又不能太高。要求太高带给员工的是焦虑;要求太低带给员工的是无聊。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你回想自己玩过的游戏就明白了,太难了让人放弃,太容易了没意思,难度适中的时候你才最容易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 +**要能发挥其优势**。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果某项工作能发挥员工的独特优势,必定会给他带来投入的热情。你可能会说,哪有那么多可以发挥员工优势的工作?我想说,优势是有很多层次的。你可能满足不了某员工所期望的工作内容,但是还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方面可以考虑,比如某些人特别爱和人沟通协调,那就让他用沟通讨论的方式去工作;如果有人特别善于独立思考和筹划,那就发挥他的思维优势;有的人行动特别迅速,那就让他去快速启动一项工作。总之,千万别简单认为发挥员工优势,就是鼓励员工“挑活”;优势是多层次的,所以让员工发挥优势这件事并不困难。 + +![](assets/18_02.png) + +优势层次图 + +**第三,给予员工意义和使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作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驱动力 2.0 的核心在于“利益”最大化,那么驱动力 3.0 在不拒绝利益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工作价值的最大化,希望自己做出来的工作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 +作为管理者你可以亲身感受得到,总会有一批人因为工作没有价值而离职。他们不是矫情,而是真的需要看到自己给公司和社会带来什么价值。所以,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修炼,就是去梳理团队的使命和项目的意义。 + +在前面第 12 篇文章中探讨团队职能时,我提到过一定要为团队设定基本职责和使命,还记得文中那个测试经理的案例吗?当他明白了自己团队不仅仅是做测试的,更是整个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障者之后,激发了他持续的工作热情,这就是意义的价值。 + +但很多时候,管理者分配工作的方式是直接交代要做什么,并不会和员工去分享和探讨这项工作的价值,以及对团队和公司意味着什么,所以起不到激励效果。 + +综合上面所说的,我把驱动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整理如下,供你参考。在以后设计激励方案的时候,你可以关注一下,自己正在从哪个角度去激励员工。你也许会问,驱动力 3.0 时代,是不是就不需要外部的奖惩激励了呢?我的看法是:需要,虽然驱动力 2.0 的激励效果在不断打折扣,但是基本的奖惩还是要做到位,这是基线。 + +![](assets/18_03.png) + +驱动力发展三阶段 + +关于激发员工的自驱力,说到底还是要顺应员工对于“工作幸福感”的追求。 + +驱动力 3.0 所强调的“自主投入”,只是工作幸福感的来源之一,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哪些角度呢?“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供了一个“全面可持续幸福”(well-being)模型,即“PERMA”模型,为我们提升幸福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 + +![](assets/18_04.png) + +积极心理学“全面可持续幸福”模型(PERMA) + +从上图可以看出,正面情绪、人际关系、投入、成就、人生意义,是通往全面幸福的五根支柱。若你想要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也可以从这五个方向去开展工作。 + +**第一,积极正向的情绪**。你在营造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呢?团队里是轻松愉快、互帮互助的,还是抱怨指责、死气沉沉的?现在你知道了,积极正向的情绪,本身就是提升员工工作动力、增强员工留任意愿的重要手段,那你能为此做点什么呢? +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工作中,你做了哪些工作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融入感呢?你是否设计了一些活动和机制,让彼此之间更愿意互相支持?每个团队会因为管理者的风格选择自己的有效形式,但一个常见做法是,为每位新人指定导师,你做了吗? + +**第三,自主投入**。你为员工自主投入提供条件了吗?如前面我们所提及的,为员工设定清晰的目标,给他们适当的挑战,并支持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帮你的员工提升自主投入的意愿,体验到“心流”带来的愉悦。 + +**第四,取得成就**。迎接挑战并取得成就,是大部分工程师非常享受的事情,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对于“成就”的刻画和设计。很多管理者往往缺乏这个意识,尤其对于一些长线工作,或日常的琐碎工作,员工做下来觉得没有成就感,甚至是觉得浪费时间。所以,把长线项目里程碑化,把日常工作项目化,让员工走一步有一步的成果,会提升员工的成就感。 + +**第五,意义和使命**。你可能会说:“工作就是工作,哪里有那么多的意义和使命啊。就别说员工了,我自己都觉得很缥缈!”但是员工越来越追求工作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这件事是不可忽略的。所以,作为管理者你需要有能力为员工梳理清楚这个问题。 + +这里我提供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即尽量避免用“任务性”的语言,而多使用“成果性”的语言。比如你安排一项工作给员工,常见的说法是:“把项目 A 抓紧做一下吧,下周要发布。”这在员工看起来,他收到了一项任务。但换成“成果性”的说法是:“项目 A 会帮我们验证一个结论,决定我们是否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投入,下周就要做出决策,所以,你看下周能否搞定?”显然,成果性的说法会让员工更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完成之后也会很有成就感。 + +此外,你会发现,定义你团队的使命和愿景,并和团队有效传达,为大家的工作赋予更高的意义和使命,不仅仅是规划要素、是驱动力来源,还是员工工作幸福感的五大支柱之一。 + +以上的五根支柱,既然能提升员工幸福感,那么就可以作为激励手段的框架供使用。 + +通过我们探讨的“驱动力 3.0”和“PERMA 模型”两个框架,你是否对激励这个话题有了一个全局和系统的认识呢? + +如果认知问题得到了良好解决,那么员工激励常见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 +**第二个问题,关于激励可用资源匮乏**。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不受自己掌控,画大饼的精神激励员工又不买账。针对这个问题,**如果你把“驱动力 3.0”和“PERMA 模型”两个激励框架结合起来使用,你会发现,现在你可用的激励手段已经非常丰富了**。 + +你之前觉得匮乏,是因为你觉得只有“胡萝卜”和“大棒”可以用,而现在,你可以设计更为立体的激励体系了,而不是靠单一的激励来决定效果。 + +另外,说起“画大饼”,在我看来,“画饼”越来越成为管理者的必备技能,只不过不宜过大,饼太大了是没有激励效果的,要注意和员工有切实的联系。而且作为管理者,只有言行一致,保持承诺一致性,才能赢得团队的信任。 + +**第三个问题,关于激励达不到效果**。虽然激励的动作都做到位了,但是并没有收到激发员工动力的效果,或者效果不够满意。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效果不明显最大的原因是你只是做了一套“激励动作”**,这套“动作”可能是很多管理者前辈告诉你的,而不是你根据自己团队和员工的具体情况,结合激励框架定制化设计出来的。 + +实际上,**每一个激励方案都需要去思考和设计,把外驱和内驱结合起来,把长期和短期结合起来,把业务推进和职业幸福集合起来,把个人工作和团队使命结合起来**。别再把员工激励简单粗暴地甩锅给某句“名言”:“要么钱没给到,要么心受委屈了”,就好像你经常把技术问题甩锅给一个叫“bug”的东西一样。其实关键是,你打算做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呢? + +这篇文章很长,最后归结起来,我希望传递这样几个理念: + +第一,激励要立体。本文介绍了非常丰富的激励要素,你需要从单一的激励维度,升级为更加立体的激励体系,从而适应新职场环境的要求。 + +第二,激励在平时。你不能指望一些临时性刺激方案来做好激励,激励体系的搭建应在平时。当员工跟你提离职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激励问题了。 + +第三,激励要设计。由于每个人的业务特点不同、团队性质不同、管理风格不同、员工特征不同、问题挑战不同,所以不要迷信别人给你的激励建议,我更建议你充分考虑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质和激励框架,来设计适用于自己的激励体系。 + +如果你接收到了,就为自己的团队设计一个激励方案吧!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README.m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README.md index 45f281be..1e86c6d6 100644 ---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README.md +++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README.md @@ -28,8 +28,12 @@ [13 如何为团队设定合理的目标呢?]() -[14 如何来规划团队的组织结构呢?](/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4%20%E5%A6%82%E4%BD%95%E6%9D%A5%E8%A7%84%E5%88%92%E5%9B%A2%E9%98%9F%E7%9A%84%E7%BB%84%E7%BB%87%E7%BB%93%E6%9E%84%E5%91%A2%EF%BC%9F.md) +[14 如何来规划团队的组织结构呢?]() -[15 我都要申请哪些资源呢?](/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5%20%E6%88%91%E9%83%BD%E8%A6%81%E7%94%B3%E8%AF%B7%E5%93%AA%E4%BA%9B%E8%B5%84%E6%BA%90%E5%91%A2%EF%BC%9F.md) +[15 我都要申请哪些资源呢?]() -[16 团队建设该从哪里入手?](/zh-cn/course/tech-management/16%20%E5%9B%A2%E9%98%9F%E5%BB%BA%E8%AE%BE%E8%AF%A5%E4%BB%8E%E5%93%AA%E9%87%8C%E5%85%A5%E6%89%8B%EF%BC%9F.md)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16 团队建设该从哪里入手?]() + +[17 如何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 + +[18 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7_01.jpg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7_01.jp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cd05ad07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7_01.jpg differ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7_02.png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7_02.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afa7357a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7_02.png differ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1.png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1.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c1ab522e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1.png differ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2.png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2.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cc702190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2.png differ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3.png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3.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1b464ac3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3.png differ diff --git a/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4.png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4.pn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ebcb7080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zh-cn/course/tech-management/assets/18_04.png di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