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节为大家介绍 TiDB 表中的数据和 (Key, Value) 键值对的映射关系。众所周知,TiKV 提供的是基于 (Key, Value) 键值对的存储引擎。表的一行数据包含了多列,在存储的时候选择哪些列作为 Key,哪些列作为 Value 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不同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映射方式,比如 Google F1 中 Value 存储的是每一行中一列的数据,这一点和将要介绍的 TiDB 的映射方式非常不同。
对于一个 Table 来说,需要存储的数据包括三部分:
- 表中每一行的数据,以下简称表数据
- 表中所有索引的数据,以下简称索引数据
- 表的元信息
对于表中每一行的数据,既可以选择行存也可以选择列存,两者各有优缺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TiDB 的首要目标是 OLTP 业务,要满足这类业务的需求,数据库需要支持快速的针对单行或者某些行的增、删、改、查等操作,所以 TiKV 的行存是比较合适该场景的。从 TiDB 3.1 开始(包括 TiDB 4.0),为了能够满足用户复杂的实时分析场景,TiDB 提供了一个叫做 TiFlash 的列存引擎,它提供了列式的存储模式和快速的分析能力。列存的映射关系比较简单,这里暂且不表。
再来看看索引数据,TiDB 同时支持主键和二级索引(包括唯一索引和非唯一索引)。在 OLTP 场景下,好的索引能够极大的提升 SQL 查询的性能,降低集群的整体负载。
除了需要考虑待存储数据的特点,还需要关注如何方便对所存储数据进行操作,主要考虑 Insert
/Update
/Delete
/Select
这四种语句:
- 对于
Insert
语句,既需要将表数据写入 KV 存储,也需要构造和存储对应的索引数据。 - 对于
Update
语句,需要在更新表数据的同时,也更新对应的索引数据(如果有必要的话)。 - 对于
Delete
语句,需要在删除表数据的同时,也删除对应的索引数据(如果有必要的话)。 - 对于
Select
语句,情况会复杂一些。用户希望数据库提供快速读取一行数据的能力,所以每行表数据最好有一个唯一 ID (显示或隐式的 ID)方便快速读取。其次用户也可能会连续地读取多行数据,比如select * from user
。最后还有通过索引读取数据的需求,对索引的使用可能是基于唯一索引或者主键的等值查询(业界常说的“点查”)或者是范围查询。
TiDB 采用了一个全局有序的分布式 Key-Value 引擎(TiKV)。对于快速获取一行数据,假设能够构造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 Key,定位到这一行,就能利用 TiKV 提供的 Seek()
方法快速定位到这一行数据所在位置。再比如对于 TiKV 上扫描全表的需求,如果能够映射为一个 Key 的范围,从开始 Key 扫描到结束 Key,那么就可以简单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全表数据。操作索引数据也是类似的思路。当然,在有了 TiFlash 以后,全表扫更适合在 TiFlash 上进行,因为列式存储的优势,这种场景中它能提供更快的读取性能。
基于上一小节的考虑:
- TiDB 对每个表都会分配一个表 ID,用
TableID
表示。表 ID 是一个整数,在整个集群内唯一。 - TiDB 为表中每行数据分配了一个行 ID,用
RowID
表示。行 ID 也是一个整数,在表内唯一。对于行 ID,TiDB 做了一个小优化,如果某个表有整数型的主键,TiDB 会使用主键的值当做这一行数据的行 ID。
每行数据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recordPrefixSep{RowID}
Value: [col1, col2, col3, col4]
其中 tablePrefix
和 recordPrefixSep
都是特定的字符串常量,用于在 Key 空间内区分其他数据。后面的小结将会介绍它们的具体的值是什么。
同样的,TiDB 为表中每个索引分配了一个索引 ID,用 IndexID
表示。在 TiDB 中,不管是主键还是二级索引,总的来说有两种到 Key-Value 的映射方法。
对于需要满足唯一性约束的主键或者唯一索引,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_indexedColumnsValue
Value: RowID
对于不需要满足唯一性约束的普通二级索引,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_indexedColumnsValue_{RowID}
Value: null
最后,上述所有编码规则中 Key 里面的 tablePrefix
,recordPrefixSep
和 indexPrefixSep
都是字符串常量,用于在 Key 空间内区分其他数据,定义如下:
tablePrefix = []byte{'t'}
recordPrefixSep = []byte("_r")
indexPrefixSep = []byte("_i")
另外请注意,上述方案中,无论是表数据还是索引数据的 Key 编码方案,一个表内所有的行都有相同的 Key 前缀,一个索引的所有数据也都有相同的前缀。这样具有相同的前缀的数据,在 TiKV 的 Key 空间内,是排列在一起的,只要小心地设计后缀部分的编码方案,保证编码前和编码后的比较关系不变,那么就可以将表数据或者索引数据有序地保存在 TiKV 中。采用这种编码后,一个表的所所有表数据会按照行 ID 顺序的排列在 TiKV 的 Key 空间中,某一个索引的数据也会按照索引数据的具体的值(编码方案中的 indexedColumnsValue
)顺序的排列在 Key 空间内。
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TiDB 的 Key-Value 映射关系。假设 TiDB 中有如下这个表: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
Name varchar(20),
Role varchar(20),
Age int,
PRIMARY KEY (ID),
Key idxAge (age)
};
假设该表中有 3 行数据:
1, "TiDB", "SQL Layer", 10
2, "TiKV", "KV Engine", 20
3, "PD", "Manager", 30
首先每行数据都会映射为一个 (Key, Value) 键值对,同时该表有一个 int
类型的主键,所以 RowID
的值即为该主键的值。假设该表的 TableID
为 10,则其存储在 TiKV 上的表数据为:
t10_r1 --> ["TiDB", "SQL Layer", 10]
t10_r2 --> ["TiKV", "KV Engine", 20]
t10_r3 --> ["PD", "Manager", 30]
除了主键外,该表还有一个二级索引 idxAge
,假设这个索引的的 IndexID
为 1,则其存储在 TiKV 上的索引数据为:
t10_i1_10_1 --> null
t10_i1_20_2 --> null
t10_i1_30_3 --> null
希望通过上面的例子,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 TiDB 中关系模型到 Key-Value 模型的映射规则以及选择该方案背后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