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清河产业了解
羊绒、战略合金、汽车及零部件、耐火材料
戴子禄(1931.6-2006.8)男,清河县戴家屯人,中共党员,清河羊绒产业奠基人。
宋香瑞,男,1950年出生,清河县王二庄村人,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北新华橡胶密封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清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始人。
段立成,男,1950年出生,清河县段沙土村人,河北六隆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全国硬质合金行业“段式模式”创造者,清河稀有金属产业带头人。
王洪增,男,1945年出生,清河县王庄村人,河北瀛都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起连续三届当选为清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是清河耐火材料行业发展领军人。
溯本清源,清河的羊绒产业始于1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清河县杨二庄农民戴子禄从内蒙古东胜拉回4吨羊绒下脚料,并用改造后的梳棉机加工出了1吨多短绒,赚了4万元,惊人的利润震动了县内外,于是,一些胆大的村民悄开始悄悄效仿。在一家一户的梳棉机下,清河的第一批羊绒专业户诞生了。然而,由于当时羊绒还是国家专控商品,不准农民私自经营,所以清河的羊绒产业虽逐渐形成了一定基础,但究其规模仍局限于家庭小作坊。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4年,这一年,清河县县委、县政府从发展生产的实际需求出发,认准了正在悄然成长的以羊绒行业为首的家庭工业,大胆破除唯经济成分论,制定出台了《放宽经济政策的24条规定》;清河的羊绒加工业迅速成长起来,一些完成初始积累的人们放开手脚,将一个个家庭作坊带入了企业的行列。清河县内有名的羊绒企业东高集团就是成立于这个时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东高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羊绒企业。
1989年是清河羊绒加工业的第二个转折年。据清河羊绒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孙友生介绍,当时除内蒙的鄂尔多斯,北京的雪莲等少数企业能够进行羊绒深加工,生产一些羊绒制品外,国内加工生产的羊绒原料几乎全部出口。那一年,由于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联合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清河的羊绒出口急剧下降,很多中小企业一夜之间被迫停业。1991年,机遇再次降临。这一年的下半年,河北东高羊绒有限公司的宋书恒带着自己公司分流的羊绒参加了广交会,就是在这次广交会上,清河羊绒重见生机,一些国外客商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开始了解清河,知道在中国的河北内陆还有一块专门从事羊绒梳理的地方;冯子宏不仅将前三年因羊绒原料上涨挣的1000多万全部搭进去,还欠下了银行债务。“为了不受制于中间商,1991年,我提着一包羊绒,拿着一堆名片去参加广交会,外商一出来,我就给发名片,最后真结识了几位意大利外商。”
1994年,清河又顺应由原料加工向深加工调整转变的要求,鼓励支持有实力、有市场的东高、三力、奕兴等企业发展深加工。1994年开始举办的清河国际羊绒节,早已成为向国内外宣传展示清河羊绒的重要舞台和促成各方经贸合作的有效平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等因素给羊绒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困难。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面对这次危机,清河的企业表现得格外冷静。许多企业从下半年开始着手存货,1999年,随着国际羊绒价格的规律性反弹,清河羊绒市场一片飞红。当年全县羊绒产销量达5200吨,其中出口2600吨,分别占全国的75%和65%,整个行业实现利润10多亿元。1998年以来,是羊绒产业变数最多的一个时期,先后两次遭遇市场需求不旺带来的严峻挑战,但也是羊绒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一个时期,在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清河县梳绒机由8000多台增加到14000多台,羊绒销量占全国份额由55%增加到68%。羊绒产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也提升到70%以上,成为支撑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纺纱业从无到有,并已初具规模。
1998年国内市场羊绒衫的需求量大约是30万件,现在则是3000万件。“近些年国内消费能力起来了,国内市场占公司销售份额越来越大。”冯子宏说,去年宏业给国内某服装企业的羊绒成衣供货量已经达到30万件。
2006年,东高庄村有个叫刘玉国的青年在网上开店卖羊绒纱线,平均每天就做成100多笔的交易。刘玉国网上开店的成功,产生了带动了效应,电子商务在该村迅速兴起。一是实体型网店。这样的网店本身有生产加工设备,自己生产、自己在网上销售,以销定产,库房积压常年为“零”。二是依托生产企业开网店。这样的网店占全县网店总数的80%以上,这种形式的网店只是投资购置几台电脑,把所销产品的花色款式展示在网页上,对顾客订购的产品,全是委托企业加工生产。三是企业网站。在清河也有不少企业创办了自己的网站。比如,河北巨丰橡胶密封条公司创办了中、日、英三语企业网站,并聘请了10多名专业人才,设立了专门的网络市场开拓部,面向全世界开展网上营销,创出了网上年交易额达5000多万元的业绩,占到公司总销量的80%;四是企网联合。部分企业还积极与各大专业网站进行联合,扩大市场销售。河北宇联公司通过与“凡客诚品”这一品牌电子商务网站深度合作,实行贴牌销售,去年初试两个月就售出羊绒衫7000余件。
清河是全国最大的羊绒纱线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羊绒制品生产销售基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密封件、汽摩钢索生产基地和硬质合金生产基地。
1971年,清河县张宽乡段沙土村村民段洪波从湖南省了解到,合金刀具市场紧俏,而生产厂家寥寥无几。清河人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发扬勇于探索、敢闯敢为的精神,开创出一个如火如荼的合金产业。段洪波找到从沈阳玉石雕刻工艺厂回乡探亲的清河工艺师,了解到合金废料可制造合金刀具,还初步了解了合金的性能、用途和简单生产流程。随后,他又随工艺师到东北地区的玉石加工厂和合金刀具厂参观,了解到一些合金生产、购销的知识。
有了这些准备,段洪波等人在玉石工艺师的指导下运用切割玛瑙的方法成功地加工出了合金刀具,当时的张宽公社组织他们办起了清河第一家集体经营的合金刀具加工厂。但由于特殊年代的政策环境限制,当时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到了1984年,农村经济政策放宽,清河合金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渐成燎原之势。
当时清河合金产业有三种形式:一是手工切削合金。农民业务员把废旧合金从全国各地收购回来,加工户运用一种叫做“砣”的生产设备进行切削,根据需要的规格型号,大片割成小片、长条截成短条,然后销往市场和用户。二是开展精磨加工。一些农民从株州、自贡等国营硬质合金厂买来合金产品的“毛坯”进行精磨,然后再出售。三是发展合金门市。随着生产加工业务的扩大,购销门市部纷纷建立。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国营企业都存有大量的积压产品,门市部不仅购销当地的产品,更多地是收购全国各地的产品进行市场调剂
1982年段沙土合金门市部购销量已达20吨,实现利税达18万元。到1987年全县就发展到11个乡镇,50个村,900个加工砣,从业户数达1000余户,从业劳力达3000多人。
用切削合金砣加工刀具,工艺简单,质量不高。当时的行业带头人段立成审时度势,决定寻求先进技术。他在牡丹江北方工具厂拜高级工程师辛玉堂为师,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出了“再生硬质合金破碎法”、“二次烧结新工艺”,成功试制出“再生合金刀具”。产品投入市场,很快打开了销路。
1987年,段立成带着自己研创的再生硬质合金新工艺返回故里,并创建“清河硬质合金厂”。段立成创建清河硬质合金厂之后,1989年清河县国营硬质合金刀具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家庭工厂和规模企业不仅能用废旧合金切削各种型号的合金刀具,用磨床精磨各种型号的刀片,而且通过对废旧合金的粉碎、烧结等工序,能压制上百种合金刀头,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2006年底,合金产业规模企业发展到41家,加工经销摊点多达220多个,从业加工者5000多人,购销业务员达到2500余人,年生产能力达50000吨;生产企业固定资产6.5亿多元,产值20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
清河县汽摩产业发展以全国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王官庄镇为主体,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经过近40年的发展,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上世纪90年代被国家交通部认定为“全国汽摩零部件生产销售基地”。截至2010年,全县有汽摩专业村65个,从业人员13万多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清河涌现出河北新华集团、河北宇明集团、河北亿利集团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的规模企业,产品主要与微型车、皮卡、重型卡车、农用车等车型配套,目前与一汽、二汽、长安、长城、哈飞、江淮、昌河、奇瑞、金杯等近百个汽车生产厂家建有牢固的配套协作关系。
起步阶段。时间在1969年至1981年,这一阶段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企业的组织形式为社队集体企业,1975年,清河以汽车橡胶制品为主的社队工副业生产摊点达1479个,遍及全县各村,投入劳力11100多人,业务员达1980名,产值达6000万元,1971—1974年纯收入2485万元,主要产品胶管、胶垫,生产设备落后,工艺简单,全部手工操作,这一阶段发展较快,培养了一批生产技术和经营人才。由于那个特殊时期的左倾思想影响,这项产业的发展被迫停滞,但积累了经验、门路,为以后的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发展阶段。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社队工副业业务员利用熟悉的业务关系又率先做起汽车橡胶配件业务。当时的县委、政府全力倡导、大力支持,把它确定为家庭工业的看家产品和重点发展目标,迅速形成迅猛发展的局面。在这批业务员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业务员队伍,他们业务熟、门路广,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在汽配行业购料销货,并经常参加全国性的汽车配件订货会,成为清河汽车配件行业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开路先锋”。汽车配件生产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行业的松散联合。开始只有葛仙庄、王官庄、小屯、孙洼几个乡镇的少数农民经营这一加工业。那时,这一行业多是“户自为战”,各户自为一体,产供销很不配套。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民根据行业的需要选择了各自的经营侧重:有的搞橡胶采购,经营起橡胶原料供应站;有的办起了轧胶厂,专门为加工户轧橡胶;有的则专门从事各种汽配模具的制作。各加工户相互交换使用模具,不但能够生产国产车的全套橡胶配件,还能生产进口汽车的配件,这种松散的配套联合的格局形成后,汽车配件产业在清河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时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使得一些产品质量低,生产规模小的企业纷纷停产,但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企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产品品种都有了明显的发展。
升级阶段。时间在2001年以后,主要表现是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工艺明显提高,特别是密封条产品迅猛发展,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新产品开发效果明显,市场份额有了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我国北方知名的汽摩配件产业基地。
1992年起,新华橡胶密封件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先后引进单挤出硫化生产线、BVC软硬复合、静电植绒、钢芯密实海绵三复合等4条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流水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米,产品扩大到5大类800个型号,一跃成为国内仅次于贵州洪阳的汽车密封条专业生产厂家,与76个大型汽车制造厂建立了牢靠的配套供求关系
1995年实现产值3500万元,利税764万元。省领导多次到该厂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1995年又投入300万元开发出高效益的212玻璃钢顶项目,并立项总投入3806万元,计划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外喷彩色橡胶的四复合生产线,为高级轿车配装。
1996年,该厂人员随国家考察团赴日考察,准备成为日本丰田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汽车零部件的联营合作伙伴。之后,红星密封条厂、华兴密封器件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相继创立,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跨入新的层次。各重点企业先后从北京化工大学、化工部橡胶设计院、徐州橡塑研究所等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北京化工大学在新华橡胶密封件有限公司设立新华橡胶研究所,使国内最先进的科研成果首先在新华试验应用,为清河汽摩产业的腾飞增添了独特优势。
我国汽摩配件产业发达县市大都集中在南方地区,北方相对较弱,而清河属我国北方最大的汽摩配件产业基地。在区域位置上,有京九铁路、308国道、银青高速、距机场较近等交通便利优势,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并且环清河周围有众多的汽车厂,如北京现代、北汽福田、保定长城、烟台大宇重工、河南宇通、郑州日产、少林、青岛一汽、天津一汽等,在发展汽摩配件产业上,清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新华、宇明、亿利、星源、新越、新奥、红星、永兴、亚泰、新科等一批民营企业在资产规模、员工管理、生产能力等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拥有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实力,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
耐火材料是在摄氏1500℃以上高温环境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在冶金、化工、石油、机械制造、硅酸盐、动力等领域作为生产设施配套耗材普遍使用。本世纪初,清河就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耐火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现有生产企业18家,固定资产2.4亿元,从业人员3200人,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1979年初,清河县连庄镇砂轮厂厂长朱荣华得到业务员王贵荣从抚顺带回的信息:市场上极为紧缺“泡沫轻质高铝砖”这种耐火材料。朱荣华果断决定转产,研制此种产品,自此,开启了清河耐材产业之门。该厂技术员王洪增等人到抚顺学习后进行了反复试验,于1979年底研制成功泡沫法生产轻质高铝砖新工艺,并在1980河北省科委主持的清河首次科技新产品鉴定会上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其产品得到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工程师曾佑贵的高度评价。同年,该产品获签第一笔30万吨的合同,效益初现,并于次年荣获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为日后清河耐材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1年,王洪增等人攻关解决了 “坯体松散”、“底部网裂”、 “成品率低”三大行业难题,新一代Pm系列泡沫轻质高铝砖被确认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并获“部优”称号。
1985年,清河县耐火材料厂新厂旧厂分离。旧厂更名为“清河县第一耐火材料厂”;新厂沿用旧名。两厂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新厂厂长王洪增一鼓作气研制成功了轻质浇注料、重质氧化铝砖、泡沫轻质氧化铝和泡沫轻质硅砖等4种新产品。
1987年,又研制成功国家级新产品绝热板,价格不到进口产品的1/3,使用寿命是进口产品的3倍,获国家“七五”星火计划金奖。随后又攻克了泡沫法生产轻质砖速凝技术,使产量提高和能耗降低各50%,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清河县耐火材料厂的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先后出口罗马尼亚、菲律宾、孟加拉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中国同类产品由进口向出口的历史转变;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该厂利税连年居河北省第一位。